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中暑的类型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轻症中暑者表现为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蛏叩?。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 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后出现腓肠肌或腹部肌群痛性痉挛,休息后缓解,主要与体内水、钠丢失有关。 热衰竭 常出现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多汗、心动过缓、呼吸增快、体温升高、低血压、虚脱或热晕厥和肌痉挛等。进行性疲乏加重须警惕热衰竭的发生。热晕厥是热衰竭中较轻的表现,主要是由于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站立,血液流向下肢扩张的血管所致,体温升高可不明显。 热射病 以高温、无汗和意识障碍为特征,是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死亡率极高?;颊咂し舾扇龋焙?,出汗少。脉率明显加快可达160~180次/分,呼吸加快,但血压很少有变化,患者神志不清或惊厥,体温高达40~41℃,甚至更高,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水肿,肺水肿,肝肾功能衰竭,横纹肌溶解(主要表现为肌痛、乏力、尿色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消化道出血及DIC。 热射病分为劳力热射病和非劳力热射病两种。 劳力热射病 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常在重体力劳动、体育运动或军训时发病?;颊叱K烙诙嗥鞴俟δ芩ソ?。 非劳力热射病 多见于年老体弱和慢性病患者,开始时出现谵妄,癫痫发作和各种行为异常,继而出现高热、昏迷、皮肤干热无汗、瞳孔对称缩小、低血压、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呼吸急促和肺水肿等。多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对怀疑中暑的患者要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心肌酶、电解质、血气分析、血糖、心电图,必要时行头颅CT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这些项目对判断病情轻重及指导治疗都很有意义。 中暑的诊断 根据患者的发病季节、工作生活环境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要作出中暑的初步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等检查作出临床分型。并作好与细菌性、病毒性脑炎、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菌痢、甲亢危象、糖尿病并发症等病的鉴别诊断,以免误诊误治。 中暑的治疗 降温治疗,这是治疗中暑的最重要的措施。迅速将中暑患者的中心体温降至39℃以下是关键。 轻症者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饮用凉盐水等饮料以补充盐和水分的丧失,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静脉补给生理盐水、葡萄糖和氯化钾。 一般经治疗数小时可恢复,但患者往往需休息1~3天才能重复返高温下重体力劳动。 降低体温的方法 体外降温 脱掉患者衣服,置阴凉通风处,必要时冰水擦浴并配以肌肉按摩,可同时应用电风扇或空调器。 体内降温 行胃或直肠冰盐水灌洗,凉生理盐水腹膜腔灌洗等。 药物降温 可用氯丙嗪,但不能使用阿司匹林或对酰胺基酚等药。 热射病患者死亡率高达70%~80%,幸存者往往留下永久性脑损伤,热射病的处理大致如下: 1.物理降温;2.药物降温;3.加强对症处理:感染的防治、脑水肿的防止,心力衰竭的防治,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的处理,必要时行血液透析及使用呼吸机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监测体温、尿量、监测血小板及凝血4项,要注意复查肝、肾功、电解质、心肌酶、血气值的变化。 中暑的预防 1.暑热季节要加强防暑卫生宣传教育,向人们普及防暑知识。 2.在炎热季节,高温工作场所要充分供应含盐饮料,备有防暑降温药品(如风油精、藿香正气水、人丹丸等) 3.年老体弱、慢病患者,产褥期妇女要改善居住环境,要警惕非劳力性热射病的发生。 上医治未病,作为一名基层医生,一定要积极地向大众普及防暑知识。同时,要掌握好中暑的诊治知识,让中暑的轻症患者在基层医院医治好,对于中暑的重症患者,特别是热射病患者,急救处理后要及时转诊,最大程度地减少中暑的伤害。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