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人民法院特邀调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一步深化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让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最高法司改办主任胡仕浩在发布会上透露,将探索建立调解前置程序,推动律师调解制度建设等。
有条件法院将建调解前置程序
据悉,2015年,全国共79万个人民调解委员会、391万人民调解员,调处纠纷933万余件。其中道路交通事故纠纷740173件、物业纠纷124748件、医疗纠纷71020件,而在2005年是530万件。
胡仕浩在介绍《意见》时透露,法院将探索建立调解前置程序?!兑饧饭娑ǎ刑跫幕惴ㄔ?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color: red;">,对家事纠纷、相邻关系、小额债务、消费者权益、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物业管理等适宜调解的纠纷,在征求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当事人在登记立案前由“特邀调解组织”或者“特邀调解员”先行调解。
推动律师调解制度建设
《意见》提出推动律师调解制度建设,“积极吸纳律师加入法院特邀调解员名册,支持律师加入各类调解组织担任调解员,探索建立律师调解工作室,鼓励律师充分发挥专业化、职业化优势,参与纠纷解决。”
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参与解决纠纷
与诉讼相比,调解、仲裁、裁决等非诉解纷方式有着简便快捷、成本低、效果好等优势,人民群众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需求愈显迫切。
此次发布的《意见》要求各级法院加强与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公证机构等对接,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法学会等组织参与纠纷解决,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律师、基层社区工作者、“五老人员”等参与纠纷解决的作用。胡仕浩说,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纠纷化解”。
法院不得强迫当事人选择特邀调解
特邀调解,指法院吸纳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等调解组织或者个人成为特邀调解组织或者特邀调解员,接受法院立案前委派或者立案后委托,依法进行调解,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调解活动。
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主要集中于规范法院诉讼调解,人民调解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主要集中于规范人民调解,都没有涉及到法院委派与委托调解的主体和处理程序问题,也没有涉及到其他调解类型。上述《规定》的出台,填补了调解制度的空白。
《人民法院特邀调解规定》明确,选择特邀调解需要当事人自愿,法院不得强迫当事人选择特邀调解。对坚持诉讼的,法院应当及时登记立案或者开庭审理,保障当事人的诉权。
据悉,《规定》将于7月1日起施行。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