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小儿发热?
1、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腋表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
2、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
3、在小儿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子,和体温在40℃,但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关注。
二、小儿发热的症状?
1.发热程度分级(腋表)
(1)低热 37.3~38.0℃;
(2)中等热 38.1~39.0℃;
(3)高热 39.1~41.0℃;
(4)超高热 41℃以上。
2、按发热时间长短可分为
(1)短期发热 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和体征;
(2)长期发热 发热时间≥2周,有些可无明显症状、体征;
(3)原因不明发热(FUO) 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
(4)慢性低热低热持续一个月以上。
3.发热的常见热型
小儿热型不如成人典型,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热型发生变化,同时热型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受到影响。
(1)稽留热 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很小,一般不超过0.6℃;
(2)弛张热 发热体温波动上下2~3℃,但未降到正常;
(3)间歇热 发热回到正常至少24小时又发热;
(4)双峰热 24小时内发热有两次高峰;
(5)复发性或再发性发热 发热多次发作,每次持续数日,发作期间1至数日体温正常;
(6)不规则热 热型无一定规律。
三、发热的伴随体征
1.若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
2.若皮肤出现皮疹,可能为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
3.若发现疱疹,可能为水痘、手足口病等;
4.若发现皮肤有淤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应考虑血液系统疾??;
5.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
6.若发现口腔黏膜有斑点,可能为麻疹;
7.若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
8.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他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四、小儿发热的原因
1.短期发热(发热<2周)
短期发热在儿科多数由感染引起,一般预后良好或属自限性疾病,但发热也可能是危重患儿的早期表现,尤其具有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等中毒症状较重的小儿。应注意患儿的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及有无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的症状与体征,有无皮疹、出血点、黄疸、贫血、淋巴结或肝脾肿大及局部感染灶等。
2.长期发热(发热≥2周)
1)呼吸系统感染
2)其他系统感染
3)全身性感染
4)脓肿或局限性感染。
五、常用的降温措施有
(1)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还可加敷腋窝和腹股沟等处。不提倡用冷水或酒精等擦浴。
(2)药物降温 常用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小儿)或布洛芬(>6个月小儿)口服或直肠给药,每4~6小时可用药一次,小儿应慎用阿司匹林(可导致瑞士综合征),一般不主张单用激素退热。
新生儿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3)中医药降温 针灸,中药口服、外敷或灌肠,推拿。
六、小儿发热的常用药
对于颗粒剂儿童使用剂量为4-8岁,一次0.5包;8岁以上儿童为一次1包。
注意:布洛芬无论哪种剂型,若持续发热时,可间隔4-6小时重复给药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七、小儿发热的联合用药
1、布洛芬混悬液+小儿退热口服液+退热贴+体温计
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液(美林)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儿童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
小儿退热口服液:疏风解表,解毒利咽。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发热恶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以上两个组合是用于内服使用,每次按不同年纪的小朋友来服用,然后再加上退热贴贴头部,?;ね凡?,避免因一时的发烧引起脑炎。
体温计也要备上,对药效过后二个小时,及时再次测量体温,控制发次发烧。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