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指未满月(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黄疸。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 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在新生儿访视及接种疫苗时,家长会有很多问题等我们来解答,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主要有胆红素生成过多;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以及肠肝循环增加。
以上特点是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机制,新生儿黄疸分类主要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
1.概念: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足月儿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至3~4周。
2.特点:
1.血清总胆红素值未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
2.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或每小时<8.5μmol/L;
3.以间胆为主,血清直胆<34μmol/L;
4.一般情况良好。
病理性黄疸
1.概念: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2.特点:
1.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血清胆红素上升>85μmol/L,或每小时>8.5μmol/L;
2.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3.黄疸退而复现;
4.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具备其中任何一项即可诊断病理性黄疸。
3.分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主要包括红细胞增多症、局部出血(血管外溶血)、母乳性黄疸、感染、新生儿溶血性疾病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缺氧和感染、克-纳氏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Lucey-Driscollsyndrom、药物性黄疸、其他
(3)胆红素排泄障碍:主要包括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Dubin-Johnsonsyndrome(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肝细胞分泌和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所致)、胆管阻塞(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汁黏稠综合征)。
4.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疾?。?/strong>
(1)新生儿溶血?。?/strong>是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ABO溶血病占85.3%,Rh溶血病占14.6%,其它溶血病占0.1%。ABO血型不合特点为以母为“O”,子为“A”或“B”不合溶血最常姜,可发生在第一胎,仅1/5发生ABO溶血病;Rh血型不合特点为母为Rh(-),子为Rh(+)最多见,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随胎次有加重现象,偶可发生在第一胎。
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贫血、胆红素脑病、肝脾肿大。
主要辅助检查:
母子血型;
溶血检查:RBC、HbRct血涂片有核红细胞升高及胆红素升高;
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改良Coombs试验、抗体释放试验、游离抗体试验;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头部MRI检查。
(2)母乳性黄疸:本病在病理性黄疸中占82.7%,比较常见。
母乳性黄疸病因为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酐酶活性增高,使肠肝循环增加。
本病的特点:足月儿多见,母乳喂养;黄疸3~8d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一般情况良好,不伴其他表现;总胆红素超过生理范围,可>20mg/dl,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若停母乳3~5d黄疸减轻,总胆下降至50%以上可确诊。
治疗上,黄疸重者可暂停母乳,待胆红素降至安全范围内可重新喂。
(3)新生儿肝炎:其病因是以TORCH感染为主。本病的特点是起病缓慢,主要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可见尿便异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生长发育迟缓;辅助检查可见肝功酶学改变,彩超改变。
(4)胆道闭锁:其主要特点是生后2~4周出现黄疸,呈进行性加重;尿黄便白呈进行性加重;肝脾明显肿大,严重时肝硬化;辅助检查可见肝功酶学改变,彩超改变。
(5)新生儿败血症:其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我国患儿发病,主要是葡萄球菌感染以及大肠杆菌感染为主。
其临床主要表现有:反应差,不哭,不吃,嗜睡,发热或体温不升,体重不增加,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呕吐,腹胀等。易并发肺炎,脑膜炎等。
以上是新生儿黄疸常见的原因及临床表现,希望在接种和访视过程中,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