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称为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
《幼幼集成·夜啼证治》载“小儿夜啼有数证:有脏寒、有心热、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不同”。 由此可知,本病多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 因脾寒气滞者,当以温脾行气为治; 因心经积热者,当以清心导赤为治; 因惊恐伤神者,当以镇惊安神为治。 其中,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原因。 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脾寒气滞型:主要表现为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当以温脾散寒,行气止痛为治。 方用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药取乌药、高良姜、陈皮、木香、香附、白芍、桔梗、蝉蜕、钩藤各9克,炮姜、砂仁、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香砂养胃冲剂,每次5克,每日3次冲饮;小建中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附子理中丸,或良附丸,每次5克,每日2次口服。 2.心经积热型:主要表现为啼哭时哭声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指纹多紫。 当以清心导赤,泻火安神为治。 方用导赤散加减,药取生地、竹叶、木通、麦芽、莱菔子、栀子各9克,甘草梢、灯心草各6克。 中成药可选用导赤散,每次5克,每日2次冲饮;黄连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口服;?;魄逍耐?,每次5克,每日2次口服;保赤一粒金,每次1粒,每日1~2次口服。 3.惊恐伤神型:主要表现为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苔正常,指纹色紫,脉数。 当以定惊安神,补气养心为治。 方用远志丸加减,药取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党参、茯苓、钩藤、蝉蜕、菊花各9克。 中成药可选用朱砂安神丸,或安神养心丸,每次3克,每日3次口服;远志糖浆,或金太子脑宁糖浆,每次5ml,每日3次冲饮。 在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中成药外治: 1.复方枣仁胶囊:取本品2粒,去掉胶囊衣,置伤湿止痛膏中心,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 可养肝安神,适用于小儿夜啼。 2.山楂片:将本品3克研为细末,用米醋或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儿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 可消积化食,和胃安神,适用于小儿夜啼。 3.鸡内金片:将本品3克研为细末,用米醋或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儿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 可消积化食,和胃安神,适用于小儿夜啼。 4.黄连胶囊:取本品1粒,去掉胶囊衣,置伤湿止痛膏中心,外敷于患儿肚脐孔处,每日1换。 可清热安神,适用于小儿夜啼。 5.理中丸糊:将本品3克择净,研细,用清水适量调匀敷脐,包扎固定,每日1次。 可健脾温中,适用于小儿夜啼。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