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常见的症状,也是患者前往就诊的重要原因。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偏侧头痛疾患,患病率估计为16%,在女性中更为常见(男女比3:1.1),根据发作次数和时常可分为急性、阵发性和慢性偏头疼。
偏头痛有以下特征:持续4~72小时;疼痛多位于单侧;呈搏动性;中等至严重强度;因体力活动而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声音恐惧或畏光等,部分患者头痛发作前可有可逆的先兆症状,包括视觉异常、单侧感觉异常、言语功能障碍等。预防性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偏头痛的频率,严重程度,并防止进展为慢性偏头痛,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2年美国神经病学协会和美国头痛协会指南推荐的预防阵发性偏头痛的药物
erenumab、galcanezumab、fremanezumab预防偏头痛的一线和二线药物的推荐剂量



除上表中的药物,美国指南还推荐使用小白菊(50-300 mg bid)、蜂斗菜(50-75 mg bid)等植物提取物。- 仅氟桂利嗪(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有充分证据证明能有效预防儿童偏头痛;
- 临床常用的β受体阻断剂、托吡酯、丙戊酸盐、左乙拉西坦、阿米替林等药在儿童中的疗效尚未明确。
- 曲坦类,包括氟伐曲坦、纳拉曲坦和佐米曲坦均被证明有效,其中氟伐曲坦用于预防经期偏头痛的证据最显著;
- 指南推荐优先通过非药物干预如放松训练、热生物反馈、认知行为疗法、针灸等预防妊娠相关偏头痛;
- 若使用药物治疗,应避免丙戊酸类、托吡酯、ACEI类等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可选用β受体阻断剂。
- 慢性偏头痛的药物预防中证据最充分的是为托吡酯和肉毒毒素A;
- 也有RCT证明丙戊酸钠、加吧喷丁、替扎尼定预防慢性偏头痛的作用。
与美国指南相比,2011年《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中还包括氟桂利嗪、二甲麦角新碱等作为预防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