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医院按摩科主任 吴山 小儿推拿专科 陈红蕾 谢美凤
母乳喂养的孩子大便多呈金黄色稀糊状,一般无明显臭味,每日排便2~4次。初生时可能次数多些,每天4~5次。如果小孩每日排便4~5次或更多,大便稀薄或如水样,那么,您家的孩子腹泻了!
中医认为,小儿本身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或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时都有可能引起腹泻。腹泻时吃进去的药往往还没来得及被吸收,就很快“穿肠”而过。小儿推拿不需要通过胃肠吸收,能减轻这一时期脾胃的负担,同时也不受脾胃影响,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一般将腹泻分为伤食泻、湿热泻、寒湿泻和脾虚泻四种类型。遇上小儿腹泻,我们可以对照以下各个类型的特点,判断孩子的类型,并参考推荐方法进行治疗。
伤食泻
症状:暴饮暴食后,腹部胀满,一日腹泻数次,时有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溏稀,夹有食物残渣或奶块,气味酸臭,嗳气酸馊,舌苔厚,胃口不佳。
推拿处方:清胃经200次,运内八卦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清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摩腹300次,推下七节骨200~300次,揉足三里200次。
湿热泻
症状:一日腹泻数次,泻下急迫如喷射状,稀水样便或有少许黏液,气味臭秽,常有发热,可伴有呕吐,时有腹痛,小便短黄,胃口不佳,舌红、苔厚腻偏黄。
推拿处方:清胃经200次,清补脾经300次,退六腑100~200次,清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摩腹300次,推下七节骨200~300次。
寒湿泻
症状:一日腹泻数次,稀水样便,可见泡沫,臭秽不明显,可伴有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小便清,不爱喝水,胃口不佳,可伴有呕吐,舌淡红、苔白腻。
推拿处方:揉外劳宫300次,推三关100~200次,清补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清补脾经300次,揉龟尾300次。
脾虚泻
症状:精神疲倦,脾虚貌,进食后腹泻,时轻时重,平时易腹胀腹痛,大便溏稀,色淡不臭,胃口欠佳,饮水不多。
推拿处方:补脾经300次,揉板门300次,运内八卦200次,补肾经300次,捏脊6~10行,揉龟尾200次,揉足三里300次。
链接
腹泻类型“常变脸”
1.乳糖不耐受及牛奶蛋白过敏是目前引起很多婴幼儿腹泻的原因,很让家长头疼。除了改用特殊奶粉喂养外,运用小儿推拿扶助脾胃功能也是很好的办法,能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吸收食物,逐渐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有的孩子改用特殊奶粉喂养后基本不腹泻,但消化功能仍比较差,偶有拉稀烂便者也可参考脾虚泻推拿处方随症加减使用。
2.以上处方以2~4岁儿童为准,年龄小者酌情减量,年龄大者酌情加量。
3.小儿腹泻的类型之间可能会互相转化,例如寒湿泻久了,也可能会变成脾虚泻,应注意及时更换适宜的治疗方法。
4.若患儿腹泻情况严重,腹泻次数多,且出现精神不振,眼泪减少,眼眶或囟门下陷等脱水症状,请及时就诊。
推拿手法解析
开天门:两眉的中点至前发际正中线成一直线为天门穴。用两拇指自眉心向上交替直推至前额发际,称“开天门”。
推坎宫:从眉心至眉梢成一直线为坎宫穴,用两拇指从眉心向两侧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
揉太阳:眉后凹陷处为太阳穴。用指端揉动该穴,称“揉太阳”。
拿风池:在头部,枕骨下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中为风池穴。用拇指与食指分别作用于双侧风池穴中,做对称提拿动作,称“拿风池”。
下推天柱骨:沿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为天柱骨,用拇指指面或食指、中指指面自上而下直推,称“下推天柱骨”。
揉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为肺俞。用指端揉,称“揉肺俞”,用擦法称“擦肺俞”。
擦膻中: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为膻中。用手掌大鱼际(大拇指一侧)上下擦该处称“擦膻中”。
揉中脘: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为中脘。用指端揉该处称为“揉中脘”。
摩腹:小儿腹部,肚脐周围为腹。用手掌或并拢四指在该处做顺时针环形摩动称“摩腹”。
推脊:后背正中线大椎至龟尾成一直线为脊。由上向下直推称推脊。
揉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为肾俞。用指端揉该处称“揉肾俞?!?br/>
推下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骨尖端成一直线为七节骨。 在该处向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揉龟尾: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