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附近一百元约 ,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包小妹24小时电话号码

赵和平:补法应用心得

2016/9/3 9:46:56来源:山西中医2004年12月第20卷

导读补法是医门八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治法,一是因为补药为病人所喜服,二是因为补法为医者所喜用。然而补法应用不当,不但对身体无益,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前人认为,应用补法应当“分气血,辨寒热,知开阖,分缓急,别脏腑”。下面就此简述作者的临床应用体会。

 

分气血辨寒热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阴虚则生热阳虚则生寒。气与血阴与阳,寒与热,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是不能分而论之的。

 

1、气虚补气,以四君子汤为代表方

 

笔者体会,在补气的同时辅佐一些助火之品,则对气虚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亦即《内经》上讲的“少火生气”的道理,如在应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补气药中加少量的肉桂或干姜、附子。在临床上常遇到慢性支气管哮喘合并肺气肿的病人长期呼吸困难,喘咳不已,由于肺气耗散过极,形体日瘦卧床不起,久则母病及子,致肾气亏损,命门火衰无权温煦摄纳,单用补气定喘药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常在补气定喘药中(即人参、黄芪、五味子、冬虫夏草、沉香、苏子、杏仁等)加入少量肉桂、附子温肾之品,往往收到良好效果。但助火之品不能大量应用否则“壮火食气”,不但不能达到补气之目的反而会更伤正气。

 

2、血虚补血,以四物汤为代表方

 

在补血时要分清是血热还是血寒。若是血热,应在四物汤中加丹皮、黄芩以清其热;若是血寒,则在四物汤中加肉桂、干姜以温之。对于一般的血虚,单用补血药多能奏效。若失血过多,出现面色晄白、心悸乏力、头晕眼花等症时,在大量使用滋阴养血药中(即当归、熟地、阿胶、白芍、龟板等),加入人参、黄芪、白术等补气之品,方能取得最佳疗效,此即“气为血帅”体现于实践。笔者体会它的作用有:一是有助生化之源泉,二是能使血液再生三是补气可以摄血。

 

知开阖

 

“阖”是指补法,“开”是指泻法。补法主要用于盛证,泻法主要用于实证。

 

《内经》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难经》说:“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古人强调“知开阖”,其意就是要知道补与泻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把补与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补中有泻,泻中有补。所谓补中有泻,就是扶正之中兼以祛邪。前人在运用补药时,根据证情常常加入一二味泻药,以防补之太过而造成其他的病变。

 

例如:在参芪中加入陈皮以开之,四君子汤中入茯苓等以泻之六味地黄丸中入泽泻、云苓、丹皮以导之清之;枳术丸消补并行人参白虎汤清补兼顾,如此等等都是取补泻结合之意。

 

可是,有些医生在运用补法时不了解“开阖”的辩证关系,不明白“知开阖”的重要性,只补不泻,益气则塞滞养血则滋腻,致使增加了脾胃的负担损害了脾胃的功能。“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不管吃多少补药,也是于病无补的。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不管治什么病首先要考虑胃气之有无。如果患者能进饮食说明胃气未败,尚有生机,反之,水饮难进病情虽轻,预后不良。

 

分缓急

 

在复杂的证候中,有本末主次轻重缓急之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若不知缓急不分先后,不抓主要矛盾,是不会取得好疗效的。

 

例如阴虚发热的病人忽然喉头肿痛,水浆难下,这时,慢性的阴虚发热是本,急性的喉部肿痛是标。后者有引起窒息之危是主要矛盾,故应首先治疗喉痛。如果喉痛已除,而阴虚发热未除,就应治疗阴虚。另外要辨清病情轻重,重虚重补,轻虚轻补。若药力不足达不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补之太过,则有恋邪之弊。

 

一般而言,对于气虚的危重病人,如心阳衰脱病人脉微欲绝,大汗淋漓,应峻补急用四逆汤合生脉饮以益气回阳救脱。对元气虽虚,但病邪未尽不任重补的病人或病后体质较虚,应缓补。如病久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补脾养心。

 

别脏腑

 

指应用补药要区别归经是何脏何腑,具有针对性。根据笔者个人体会要做到两点:

 

一是掌握患者的病变发生于何脏何腑,是怎样形成的则用什么方法去治疗。如《难经》说:

 

“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二是要掌握中药的归经药物归经不同,治疗作用也不一样。如同是补药,有的补肾有的则补脾;同为清火药有的清肝火,有的则清胃火。所以临床应用补法补药,首先要区别病发于何脏腑经络,然后依药物的归经选择用药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补法的浅显体会。现在不少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心理,喜用补法,出现许多误补的情况,故特撰写此文,与同道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