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由国家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担任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贺胜担任副组长。
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接下来会主要审定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和定点帮扶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专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听取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和定点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需要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
与乡村振兴建设
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展改革委 、乡村振兴局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中称,力争到2025年,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逐步完善;脱贫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服务能力和可及性进一步提升;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控制和消除,卫生环境进一步改善,居民健康素养明显提升;城乡、区域间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均衡,居民健康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持续实现动态清零,健康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为达到这一目标,《实施意见》从巩固、提升、推进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一、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
在巩固现有成果方面,《实施意见》要求:
(1)要优化疾病分类救治措施:已纳入大病专项救治范围的30个病种,定点医院原则上保持不变。结合当地诊疗能力,可进一步扩大救治病种范围,并逐步推广到省、市级医疗机构。
(2)完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对象调整为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易返贫致贫人口,患者入院时不需缴纳住院押金,只需在出院时支付医保报销后的自负医疗费用。
(3)健全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群众的优势,对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大病、重病救治情况进行监测,建立健全因病返贫致贫风险人群监测预警和精准帮扶机制。
(4)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健康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健康帮扶措施,大病专项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措施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落实,加强因病致贫返贫风险人群常态化健康帮扶落实情况监测。
(5)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动态监测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隐患,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实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支持地方采取巡诊、派驻等灵活多样方式,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提升脱贫地区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在提升脱贫地区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方面,《实施意见》中提出了6项措施:
(1)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推进措施: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的县域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等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内互认。探索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政策,督促地方明确签约服务费收费和分配标准,提升签约履约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签约居民在就医、转诊、用药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逐步形成家庭医生首诊、转诊和下转接诊的模式。
(2)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提高脱贫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加强脱贫地区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配备中医医师,加强脱贫地区村卫生室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脱贫地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网络建设,加强重点设备配备和骨干人才培养。
(3)补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短板: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鼓励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配备,搭建基层服务网络。
(4)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对脱贫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为村卫生室和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高职定向医学生,积极支持引导在岗执业(助理)医师参加转岗培训,注册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继续推进基层卫生职称改革,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可放宽学历等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等。
(5)持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根据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安排,适当调整对口帮扶关系,保持对口帮扶工作管理要求不变。三级医院继续采取“组团式”帮扶方式,以驻点帮扶为主,向县级医院派驻管理人员和学科带头人不少于5人(中医院不少于3人),每批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远程帮扶为辅,注重提升远程医疗服务利用效率。
(6)支持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帮扶医院和上级医院加大脱贫地区县级医院远程医疗服务支持力度,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向脱贫地区倾斜。加快推进远程医疗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脱贫地区县域医共体或医联体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积极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农村卫生健康服务效率。
三、健全完善脱贫地区健康危险因素控制长效机制
《实施意见》中提出4项措施,加快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健全完善脱贫地区健康危险因素控制长效机制。
(1)持续加强重点地区重大疾病综合防控:指导脱贫地区加强传染病监测报告和分析研判,持续改善地方病流行区生产生活环境,对高危地区重点人群采取预防和应急干预措施,对现症病人开展救治和定期随访工作。持续推进包虫病综合防治,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中间宿主防控与病人查治相结合”的策略,实行分类防控,提升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防治能力,巩固防治成果。
支持实施凉山州艾滋病防治攻坚第二阶段行动,有效遏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流行。
巩固新疆结核病防治工作成效,完善“集中服药+营养早餐”等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政策,持续降低结核病疫情。深入实施尘肺病等职业病综合防控,推进尘肺病等职业病主动监测与筛查,加强尘肺病康复站建设管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治疗康复能力。加强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强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健康管理。
(2)实施重点人群健康改善行动:深入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在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扎实做好孕产妇健康管理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强化出生缺陷防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完善上门医疗卫生服务政策,维护老年人健康。
(3)全面推进健康促进行动:针对影响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在脱贫地区全面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环境等健康促进行动。
(4)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聚焦重点场所、薄弱环节,加大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建立长效管理维护机制。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