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们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原来你们医生也会生病啊?」
但私立机构的医生,或者诊所运营者,可以不了解患者吗?要知道,私立机构可是需要自负盈亏的,不是公立机构那样,医生坐好,等患者上门就好。这是因为还在用过时的思维运营诊所,没有迭代和改变。
「优惠卷」、「代金劵」、「体检套餐」等是一些增加流量的手段,在短期内其实都有一定的效果。但令人沮丧的是,一旦活动力度减退,流量下降立竿见影。
段涛院长在《院长日记 之 大多数私立诊所和医院的市场营销策略是错误的》一文中提到:
各种不同的私立诊所和医院,大家做市场营销的手段和套路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通常的做法是:看好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投资建诊所和医院,招聘了医生,开展了医疗服务,开始做市场推广,营销获客。
结果发现好的就医环境和服务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只好进行同质化竞争,只好打价格战。
这是流量思维,是站在服务提供方的角度的做法。
与段涛院长观点相似,成都安德医疗 CEO 钟鹏也认为,「一个好的医疗服务产品,一定是能满足一类人群共有的需求,这个需求即可能是显现的,也可能是潜在的?!?/span>
这不是一个需要非常大投入才可以完成的事情,不同的层次,运用不同的资源,能做成不同的产品。医生从本质上,只要拥有执业资格证,就具备了从医独立性,理论上靠自己就能「运营」患者。而患者的第一需求,是被尊重,其次就是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甚至是「掌控」。但谁说沟通服务,不能是产品呢?懂了但没践行的医生又有多少?
钟鹏认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医疗产品往往有长期价值,例如以服务人的生命周期为理念,从看病到持续性健康服务,理念不同,产品从设计就会完全不同。
广州天爱儿科总经理何远强,认为医疗机构要打造核心竞争力,「要重视个性化长期健康管理产品,这是民营基层医疗机构的竞争优势」。
天爱将核心竞争力产品分为三类:利润型产品、品牌力产品、个性化产品。
产品设计满足了医疗的核心需求,门店管理则打造出差异化的医疗体验。
对于想塑造自身品牌的医疗机构来说,「差异化」尤为重要。
青上齿科运营总监刘恺鹏认为,门店精细化管理与是因,客户差异化服务是果。
要做好精细化的门店管理要注重 2 个因素:细节以及信息的高效流转。
「细节」,以客户信息的录入为例,将单个用户的信息全面记录,除用户姓名、年龄等基础信息,此外还应记录用户个性、喜好、推荐人等;
「信息高效流转」,即保证每个团队成员都能看到单一用户全面的信息,这样每个员工在面对不同客户时都能精准识别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正确的市场营销是「成为供给方和需求方的链接」,自身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对用户而言是是有价值的并与其需求相匹配,通过营销快速、高效、低成本地将供需双方连接起来促成交易。
首先是认真研究你的客户,寻找客户在医疗服务方面真正的痛点、难点和兴奋点。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他们的问题。
然后通过创新,打造差异化的、真正能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医疗服务产品。
运营医疗机构,我们需要「品牌思维」,是客户导向,考虑的是品牌+流量,「连接」的做法是品牌+市场营销。
没有核心竞争力,无论再怎么去花样翻新的做市场营销,获客和留客的效果都不太怎么好,也就无法进行可持续的业务增长。
内容来源:《院长日记 之 大多数私立诊所和医院的市场营销策略是错误的》
不要误会,我们从来没有说市场营销是不必要的,而是我们要做正确的市场营销来锦上添花。
对于患者来说,对于能随时联系到医生其实是一个大家都没有明确的需求。每个医生,都可能被患者要求过加微信,甚至是索要电话。啊哈商学院首席教官王斯卉认为,通过「社群运营」,利用微信生态内传播医疗机构的「专业度」和「靠谱度」,促成用户到线下达成交易,是现在最常见的做法
社群是构建私域流量池最便捷的通道,通过医生专业知识的输出持续为患者答疑解惑,提供专业的服务。同时也是患者教育最好的方式,通过线上求医问诊及科普讲座培养患者意识。最重要的,「社群」可能是一切后端相关产品输出的端口。
医疗领域有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仍是「以用户为核心」,也就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购买前,用户是受众,也就是被科普者;
购买中,用户是医疗服务的使用者;
使用时,用户是医疗服务体验者;
使用后,用户是传播者即带动口碑营销者。
我们通过市场营销的方式,把 4 个购买步骤链接起来,更高效地传递信息,促成交易。
误区总是存在,但不一定每个误区都要经历过才懂,懂得借力也是一种链接,链接更高效的资源为自己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