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以省为单位开展综合医改试点
2015年—2016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分批选择了江苏、安徽、福建、青海、上海、浙江、湖南、重庆、四川、陕西、宁夏共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在医改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垂范,形成了一批符合实际、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经验和模式,推动医改从试点探索单项突破逐步转向系统配套、全面推进。
一是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各试点省份以医联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远程医疗为重点内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浙江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明确权责清单,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层级割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脱节的情况初步得到扭转。福建、宁夏等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较2017年同期增长超过10%。
二是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各试点省份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健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强绩效考核等,健全医院外部治理体系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安徽巩固完善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为190家公立医院核定周转池事业编制49287名、社会化用人员额57834名,总计新增事业编制和社会化用人员额10万多名。重庆公立医院按照“两个允许”,收入扣除成本后,按不低于15%提取事业发展基金,根据考核结果按五个等次核定实际超额绩效总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自主分配;2017年,试点医院提取事业基金比例为15%—30%,累计6800万元,职工绩效工资水平较改革前增长5%—20%。
三是不断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各试点省份强化兜底线、补短板,不断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上海推进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专属产品,试点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累计提供居家照护服务近300万人次。福建建立职工医?;鹑〉骷林贫龋?0%比例筹集调剂基金,遵循综合因素原则分配调剂基金,将净拨付地区所得调剂基金总额的5%根据医改考核结果进行二次分配,提高医?;鹂狗缦蘸推胶饽芰Α8=?、浙江、陕西等地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收付费试点工作。青海贫困人口大病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覆盖20.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增大病救治病种19种,救治3568人。
四是进一步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各试点省份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发力,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2017年,陕西、安徽率先出台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方案,规范药品流通环节,净化流通环境。上海、重庆、厦门、成都、西安开展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中选25个药品平均降价52%,最高降价96%。
五是切实加强综合监管。各试点省份着力加强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综合监管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综合监管能力。上海整合卫生信息网、人口计生网、医联网、医保网等网络,建立上海健康大数据中心,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卫生全行业监管体系。
专题二
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典型经验
?
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以福建省三明市以及江苏、安徽、福建和青海等综合医改试点省为代表的一些地区,形成了一批符合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在深化医改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总结推广前期深化医改创造的好做法和成熟经验,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开拓进取,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利益藩篱,有利于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将推广深化医改典型经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2016年11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总结了8个方面24条经验,并于11月8日由新华社向社会公开。
为便于各地学习和宣传先进经验,2016年12月3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典型案例的通知》(国医改发〔2016〕3号),遴选了15个积极创新、富有成效的深化医改典型案例,提供给各地学习借鉴。
专题三
成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咨询委员会”)自2011年5月成立以来,在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发展规划、重要文件出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李克强同志亲自指导成立,名称为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共有专家36名,聘期三年。2015年4月,在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会,咨询委员由医药卫生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共38人,聘期为2015年至2018年。2019年5月,组建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共21人,聘期为2019年至2022年。
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以来,咨询专家积极作为、无私奉献,通过为完善政策设计提供智力支持、为推进改革试点提供指导评估和营造良好氛围、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推进医改的重要智库和支撑。
专题四
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2010年,我国启动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试点探索阶段(2010—2014年)。通过逐步扩大试点,积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创新,形成了“腾笼换鸟”的改革思路和“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改革路径,得到各方肯定。在认真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顶层设计,将实践证明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及时上升到制度层面。二是全面推开阶段(2015—2017年)。截至2017年9月,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综合改革,以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政策为显著标志,着力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推进补偿机制改革,初步建立了新的运行机制。三是巩固深化阶段(2018年及以后)。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渡罨澈凸一垢母锓桨浮芬螅榻ü椅郎】滴被?,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些都为新时代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评估情况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一是改革目标体现公益性,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主体作用,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二是改革路径体现综合性,以实行药品零差率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等各项改革。坚持改革与改善相结合,不断增强公立医院活力,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三是补偿方式体现多元性,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医院加强管理内部消化等途径,多措并举补偿公立医院减少的合理收入。四是改革成效体现多赢性,公立医院收入结构逐步优化,医务人员收入水平逐年提高,2018年全国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达到37%,群众就医负担持续减轻,2018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下降至28.7%。
专题五
实施县域综合医改
新一轮医改以来,我们坚持“?;?、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始终将县域和基层作为深化医改的工作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基层机构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截至2018年底,全国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总体运行平稳,收入结构逐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巩固完善,同步推进人事编制、薪酬分配等改革;县域服务能力不断强化,全国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医院水平。县域内正在形成责权利明晰、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
2018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将县域综合医改作为重点任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山西省运城市召开全国县域综合医改现场会,总结工作进展情况,推广山西等地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提出按照“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思路,大力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各地积极开展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和推广工作,其中山西省、浙江省全面推开。2019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浙江省长兴县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县域综合医改进展情况和浙江省相关工作经验,持续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分级诊疗。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