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痤疮根据皮损性质分为3度、4级,即轻度(Ⅰ级,仅有粉刺),中度(Ⅱ级,有炎性丘疹),中度(Ⅲ级,出现脓疱),重度(Ⅳ级,有结节、囊肿)。
轻度及轻中度痤疮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中重度及重度痤疮在系统治疗的同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维A酸类药物: ①维A酸、异维A酸、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等??勺魑岫瑞畲牡ザ酪幌哂靡?,中度痤疮的联合用药及痤疮维持治疗的首选。 其有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抗炎、预防和改善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增加皮肤渗透性等作用,在联合治疗中可增加外用抗菌药物、抗炎药物的疗效。 ②不良反应为轻度皮肤刺激反应如局部红斑、脱屑、紧绷和烧灼感,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往往可逐渐耐受。其有光分解现象,可能增加皮肤敏感性,使用2~4周内会出现短期皮损加重现象,注意避光。 抗菌药物: 红霉素、林可酰胺类、氯霉素、夫西地酸等,有抗痤疮丙酸杆菌和抗炎作用。因外用抗生素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不推荐单独或长期使用,建议与外用维A酸类或者其他药物联用。 其他: 5%~10%的水杨酸乳膏/凝胶、2.5%二硫化硒洗剂等,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抗炎或轻微剥脱作用。 系统药物 抗菌药物: ①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等。对痤疮丙酸杆菌及炎症反应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在毛囊皮脂腺单位中浓度较高。 适于中重度痤疮者、中度痤疮外用治疗效果不佳者、痤疮变异型如暴发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的早期者等。联合外用维A酸类药物可减少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性产生。 ②避免选用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避免单独使用抗菌药物;保证足够的疗程,避免间断使用;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药疹、光敏反应、肝损害、色素沉着和菌群失调等;四环素类药物不宜与口服维A酸类药物联用,以免诱发或加重良性颅内压增高。 维A酸类: ①如异维A酸和维胺酯,需与脂餐同服以增加其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上灾种破ぶ僦史置?、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及改善毛囊厌氧环境,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抗炎和预防瘢痕形成等。 适于结节囊肿型重度痤疮、痤疮伴严重皮脂溢出、瘢痕或瘢痕形成倾向的痤疮者等。 ②维胺酯不良反相对较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黏膜干燥,如口唇干燥。其他有肌肉骨骼疼痛、血脂升高、肝酶异常及眼睛干燥等,通常发生在治疗最初2个月。青春期前长期使用有可能引起骨骺过早闭合、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部分使用2~4周时会出现皮疹短期加重现象,通常为一过性。慎用于肥胖、血脂异常、肝病、已存在明显抑郁症状或抑郁症者。 抗雄激素药物: ①雌激素、孕激素、螺内酯、胰岛素增敏剂等,适于女性痤疮者。通过抑制雄激素前体生成或作用于皮肤内雄激素代谢酶和雄激素受体,而减少或拮抗雄激素活性,进而减少皮脂腺分泌脂质和改善痤疮。 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雄激素生成,辅助用于伴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的痤疮者。 ②雌激素与孕激素服药期间要注意防晒,以减少黄褐斑的发生;螺内酯不良反应为高钾血症、月经不调、胃肠道反应、嗜睡、疲劳、头晕、头痛等。 糖皮质激素: 适于严重的经前期加重痤疮、暴发性痤疮、聚合性痤疮及较重炎症反应的重度痤疮等。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如激素性痤疮或毛囊炎。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