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因为携带方便、服用简单,从最基层的乡村医生到三级医院的医生都会使用。
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化学类药物抗生素管控越来越严格,加之居民对西药不良反应的顾忌等因素影响,中成药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但是中成药的使用并非只看懂说明书那么简单,真正想用对、用好并不容易,如果简单地认为中成药没有不良反应,想当然地随便应用则会导致滥用。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吹揭恍┲谐梢┎缓侠硎褂玫那榭?,在此分享与同仁共勉。 止咳中成药常滥用 咳嗽是很常见的症状,尤其是小儿呼吸道疾病最常见,因此咳嗽中成药也非常多,相对来说也最容易滥用。 一次一位家长带着一个三岁小儿来诊,并带着之前医生开的药物,说孩子感冒咳嗽已经吃了两天药,但是效果并不好。 笔者一看开的药物,确实大吃一惊,因为一个小儿咳嗽的症状竟然开出了5种药物,分别是西药头孢克肟颗粒和氨溴特罗口服液,三种治疗咳嗽的中成药枇杷止咳颗粒、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和小儿麻甘颗粒。 而三种中成药的配合实际不合理,首先枇杷止咳颗粒儿童禁用,小儿化痰止咳颗粒里面含有的盐酸麻黄碱与小儿麻甘里面的麻黄重复,两者不宜同时使用。 可以说该医生可能连药品说明书都没看,或者因为不懂中医药知识,才会这么堆砌用药,而这样滥用止咳中成药很容易带来不良反应。 清热解毒药物普遍滥用 清热解毒药物滥用的情况不止在基层常见,在很多二级、三级综合医院也普遍存在。 从几年前的清开灵颗粒到近年来的蒲地蓝口服液、蓝芩口服液,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非常熟悉,以致很多患者只要感冒、发热、咳嗽、咽喉痛等都会常规开出这些药物,甚至牙痛都经常看到有医院开出价格不菲的蒲地蓝口服液。 笔者观察发现很多时候不加辨证地随意开出这些药物的医生大都是没有中医学习背景的西医大夫,在他们眼里这些中成药就是西医的抗病毒药物和消炎药,又简单地认为中成药反正也没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存在很多滥用现象。 要知道很多感冒、咳嗽、咽喉痛恰恰是因为感受风寒引起,过早地使用这些清热解毒中成药只会加剧病情,让病程延长。 “中药抗生素”滥用多 随着国家对抗生素使用的严格控制,一些中成药反而被大量地使用。 有的人认为中成药既没有副作用,又能迎合患者不愿用抗生素的心理,还符合国家对抗生素的管控政策,于是在临床上大量开处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但是使用中成药并非这么简单。 最近一家长带着一个小孩来笔者处看病。家长诉孩子因为咳嗽去某药房购买药物,该药房的人员说小孩服用中药消炎药更好些,于是开了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和冬凌草糖浆。但是孩子每次服用药物后不久就会出现呕吐,药物也都吐了出来。 笔者一看孩子面色?白、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腻,再问了解到孩子咳嗽前喝了不少饮料,很明显孩子是因为感受风寒或者饮食寒凉导致的咳嗽,中药冬凌草苦寒,服用后属于“寒上加寒”,自然引起胃气上逆出现呕吐。 笔者让孩子停服前药,给孩子开了半夏止咳糖浆和感冒清热颗粒服用,后咳嗽很快缓解。其实像这种滥用“中药抗生素”的现象在基层非常普遍,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因为中成药的使用范围较广,大部分疾病都有对应的中成药,而像感冒这种最常见的疾病滥用情况也相对严重,经常出现对风寒感冒应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各种感冒灵颗粒、银翘解毒片、抗病毒颗粒等,导致感冒不好反而加重。 总之,对于滥用中成药的现象我们不能轻视,一方面医疗机构需要严密监控药物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医生自身需要不断学习中医药的专业知识,此外还要告诫普通居民自行购买中成药物切忌盲目选择,一知半解自行选择,必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才能对症治疗,不耽误病情。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