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已经超越癌症跃居我国患者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心脑血管疾病有三个第一,即死亡率第一、复发率第一、致残率第一。其中心血管病以冠心病为主,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多种形式。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典型症状是胸痛,通常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部放射;胸骨后压迫、紧缩、闷胀感(非针刺样刀扎样痛),持续数分钟,与活动劳累和情绪激动有关?;褂行┎坏湫椭⒆窗ㄍ钙怀└?、喉部压迫或堵塞感、上腹部不适、牙痛(极少)甚至指端疼痛等。
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饮食习惯、吸烟酗酒、不良生活习惯等等,简单说就是血管内皮受损伤,然后受损部位的胆固醇堆积、血小板聚集形成斑块,斑块破裂移动就会形成血栓;或者血脂浓度过高,血流减慢,在血管壁上附着堆积,堵塞血管。通常阻塞小于75%可以没有症状;阻塞大于75%则可能发生猝死。那有人说我还年轻不会堵塞,这里要跟大家普及一下动脉硬化几乎是人人都会发生的,不是老年人专利,而且现在由于工作压力大,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现在年轻人的发病趋势越来越高。
如果已经诊断出冠心病,像刚才说的,血管阻塞大于75%则需要放置支架,阻塞小于75%可以不放支架,然后进行药物治疗。有人说我装了支架还要吃药么?答案是肯定的,要知道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是永恒的主题。具体的药物治疗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抗血小板类药物;二是降低胆固醇类的药物;三是降低心率、抑制心肌重构类的药物;四是抗心绞痛、缓解症状类的药物。
一、首先来看抗血小板类的药物,这是一类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可以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前面我们说过,如果血管内皮有损伤,会导致血小板聚集进而形成血栓,这一类药物就是可以起预防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这类药物常用的包括: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西洛他唑等等。说到阿司匹林,临床上很多患者会说:这个药我不吃的,会出血。其实我们要正确认识它们,冠心病病人不得不服用这些药物,尤其是有些刚装了支架的患者,要同时联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我们应观察粪便颜色,如出现黑便的情况,应及时来医院就诊。
二、再看降低胆固醇类的他汀类药物,这是一类有效的降脂药物,不仅能强效地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还能够起到稳定斑块、?;ぱ苣谄さ淖饔茫鲋嘌不淖锟鍪字痪褪茄纳?,这是一类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冠心病发展的药物。这类药物常用的包括:瑞舒伐他汀钙、阿托伐他汀钙、普伐他汀钠,辛伐他汀等。长期服用他汀类的药物,我们要注意:①每3个月需验血一次,监测肝功能水平是否正常;②关注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1.8mmol/L。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冠心病病人这两类药物是需要终生服药的,不能停用。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