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N-acetyl-p-aminophenol)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解热镇痛药。推荐治疗量的对乙酰氨基酚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 但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被认为是一个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常见原因。
毒理简介
对乙酰氨基酚从小肠吸收,口服片剂 1~2 小时或口服液 30 分钟后可达血清浓度峰值。检测到的水平一般不超过 130umol/L,它依赖于有效的胃排空。它的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但被认为与抑制环氧酶和调节内源性大麻素相关。
对乙酰氨基酚吸收后,主要在肝脏经葡萄糖苷酸化和硫酸化,代谢变成水溶性物质,经尿液排出;较小的一部分(10%~15 %)经过细胞色素 P450(同工酶 CYP1A2、CYP2E1,CYP3A4)的羟基化,形成了强力的烷化物对乙酰苯醌亚胺(NAPQI),与葡糖苷酸结合后经胆汁排泄。
对乙酰氨基酚的治疗指数小,因其葡糖苷酸化和硫酸化受限。因此,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将导致大部分对乙酰氨基酚活化成为 NAPQI,耗尽肝脏中储存的谷胱甘肽。当谷胱甘肽的消耗达到危险水平,NAPQI 将影响肝细胞结构,从而导致肝细胞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肝硬化患者对乙酰氨基酚的生物活性被保持,因此,这些患者有 NAPQI 生成的风险。住院病人往往因营养不良、疾病和低体重, 谷胱甘肽储备减少,可能会引起正常推荐剂量的药物应用即可导致肝损害。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