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附近一百元约 ,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包小妹24小时电话号码

常见肛门下坠辨证施治

2016/3/24 10:56:35来源:基层医生网作者:孟凡良 黄晓斌

  肛门下坠在肛肠科是一种常见症状,多数病因不详,病程较长,久治不愈,患者从精神上造成很大压力,极为痛苦。近几年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中医理论的辩证,归纳了四种类型、在治疗中收到良好临床疗效。

  一、临床资料和方法

  1、湿热郁结型:(一般中年患者居多,临床常见)主要多见喜食辛辣食物造成胃肠偏热,湿郁化热,郁结肠道,湿热所迫,故肛门下坠。

  临床表现:肛门下坠,便后减轻,复而又作,大便不爽或便先干后稀或粘稠或有灼热感,一日1-3次,脉滑或弦数、舌质红,苔黄腻。

  方药:白芍10g、甘草3g、黄芩12g、当归、黄连、泽夕、水通、木香、枳壳、槟榔各6g。便干加大黄3g(后下)水煎服一日一付,一般6—10副可愈。

  方解:白芍、当归、甘草缓急止坠,黄连苦寒燥湿,化解肠中湿热,泽夕、木通利水祛湿,枳壳、木香、槟榔理气宽肠。

  病例:谢某,女,53岁,自述肛门下坠二年余,间断中西药治疗,肛门栓剂外用无效,时轻时重,大便先干后稀,一日大便3次,便后下坠减轻,近半年来,面部经常有疖肿,时起时落,脉滑数,苔微黄腻。诊为大肠湿热,郁迫所致。

  处方:白芍12g、甘草4g、木香、枳壳、槟榔、泽夕、木通、当归、赤芍各6g、丹皮10g、公英15g、地丁15g、大黄3g(后下)。三副症状大减,六副全愈。并求方带回,以免复发。

  2、气滞血瘀型:(多为青年患者,妇女多见,大部份自知病因)。

  病因:力小任重,下蹲过度劳作引起,致使肠道肛门气血升降运行受阻而致肛门下坠。

  临床表现:肛门下坠,大便前久坐加重,大便可正常,脉多偏沉,部份患者舌边尖有瘀点。

  方药:当归、丹参、川牛夕、香附、乌药各10g、乳没各4g、桃仁、红花、炮山甲各6g。水煎服一日一付,一般3一6副可显效。

  方解:当归、丹参、乳没、桃红活血,川牛夕、引药下行,炮山甲走窜达络,直达病所,乌药、香附理气,气行血行以复肠道肛门气血运行之常。

  病例:胡某、女、26岁,患者形体如常人。自述,发病2年余,逐渐加重,因抬重物引起肛门下坠,大便时,活动站立加重,用槐角丸、补中益气丸、痔疮宁栓无效。脉诊偏沉,舌右侧边有瘀点。用上方连服三副肛门下坠消失,续服三副,巩固疗效,一年后随无复发。

  3、肾阳虚弱型:(一般中老年人多见)

  临床表现:肛门连及尾骶骨以上,肛门及臀部有凉感,通热则轻,遇凉加重,多伴有腰痛及腰膝酸软,神疲目眩,脉沉无力,尺部尤甚,舌胖苔白。

  方药:熟地、紫河车各20g、山药、杭萸、杜仲、菟丝子、构杞各12g、茯苓、泽夕、丹皮各6g、附子、肉桂各3g、川断10g。

  方解:八味九,补肾气温肾阳,杜仲、菟丝子、构杞、紫河车补肾强腰添精。

  病例:李某,男,57岁,形体偏胖,面晦神疲,自述肛门下坠,连及尾骨以上一年余,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两足微肿,舌胖,骶尾以上坠胀一年余,脉沉缓无力,尺部更甚。

  诊断:肾阳虚弱,温摄不足,气化不利。

  处方:熟地20g、山药、杭萸、杜仲各12g、茯苓、泽夕、怀牛夕各10g、丹皮、附子、桂枝各6g、车前子30g、紫河车20g共七副水煎服,每日一副,连服七付后足肿消失,诸症减轻,去车前子,附子、桂枝改为3g,连服20副痊愈。

  4、中气虚弱型:(此种类型少见)

  病因:中气不足,升提力弱,肠中之气下追,致肛门下坠。

  临床表现:肛门下坠,持续不已,伴食少便溏,气短自汗,面色萎黄,脉缓弱无力,舌淡。

  处方:黄芪15g、当归6g、党参12g、白术10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6g。

  病例:黄某,女,46岁,形体瘦小,因家景不佳,勤于劳作,近半年来肛门下坠,稍为劳作即汗出心慌,食少眠差,脉虚,舌淡。用上方加炒枣仁20g、元肉15g、夜交藤15g三付见轻,连服21付痊愈。

  另外引起肛门下坠的病症还有,子宫后倾压迫直肠、直肠内膜移位、慢性结肠炎、肛窦炎、直肠癌等。临床细心诊断,不难辨别,并施以相应治法。

  二、讨论

  肛门下坠临床多见,它是肛肠病的常见症状,除了器质性疾病可明确诊断外,很多功能性肛门下坠找不到病因,西医除了对症处理,其他无治疗方法。但祖国医学采用辩证论治,分型治疗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