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泻,顾名思义是发生在秋冬季节的腹泻病。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是秋季腹泻的流行季节,其中10-12月是流行的高峰期。秋季腹泻一般发生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和体弱多病的婴幼儿更容易患病,而且病情严重,病程较长。
转诊而来的患儿有的已经腹泻两三天,早过了呕吐期,却仍在禁食,问起原因,家属只是表示:初诊医生不让吃奶或吃饭。加上只喝水,这样的患儿几乎都是较严重的低渗性脱水。
秋季腹泻往往只在起病的第1-2天呕吐明显,以后随腹泻开始加重而逐渐减轻。对腹泻和/或呕吐的孩子,正确饮食指导原则如下:①能吃多少吃多少;②暂时不添加蛋肉等辅食,半岁以上的患儿可以多喝咸面汤(或者大米汤加适量盐)。
对于“能吃多少吃多少”的理解——因为胃肠炎时,肠道并非“体无完肤”的全部被损伤,而是有部分吸收功能存在,不管患儿吃的是母乳还是配方奶粉,均可以通俗的进行以下解释:如果患儿吃100 ml引起呕吐,则可改为50 ml试喂,如果50 ml吐了则改为20 ml。如此类推,总有一个量是患儿吃后不吐的,在此以后根据患儿的食欲反复尝试增减、并由食欲和喂后呕吐反应来决定间隔时间。
情况二:有的医生虽然知道只喝水不好,会告诉家长“回家喝糖盐水:放点儿糖、放点儿盐加水多喝——这些都是很多乡村医生常实施的简便方法。
情况二:作为医生都应知道,口服补液里的糖和盐要达到一定比例并恰当使用才会起作用,盐多或糖多都可能适得其反。
基于“情况一”在农村较常见,且鉴于患儿采血的痛苦与检验的花费,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同意电解质检查。因此,在接诊这部分秋季腹泻患儿时,要有意识的去仔细询问患儿此前口服或者静脉补液的情况,以便了解是否有医源性低渗或者高渗性脱水的危险,对于非正规口服补液的患儿,尤其是精神食欲较差的孩子,还是应常规向家属建议采血化验电解质等项目。
对于口服补液的方法,2006年WHO公布的新配方为:氯化钠2.6 g、氯化钾1.5 g、枸橼酸钠2.9 g、无水葡萄糖13.5 g加水到1000ml。有些基层医院没有现成的口服补液盐,知道以上数据后,用10%的氯化钠、10%的氯化钾、5%的碳酸氢钠、10%的葡萄糖加水来配,也非难事。
盲目止吐止泻的情况发生也时有发生,事实上对于秋季腹泻的患儿病初的止吐止泻并无有益处,反而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病毒性肠炎或细菌性肠炎的急性期,呕吐及腹泻都是能起到“排毒、减压”的自我?;ぷ饔玫?,盲目止吐、止泻则可能打破机体的代偿而使肠道内的“毒素”无法排出,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比如,有些食物中毒的孩子,临床还要主动给予催吐、导泻治疗,以便排出毒物。那么同理,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反其道而行之。
腹泻患儿本来就容易呕吐,喂药时比喂奶、喂水更容易呕吐,如果医生让家长感觉“喂药很重要,喂药孩子就会好的比较快”,家长就可能反复在患儿“吐药后补充喂药”,如此重复,则会加重其脱水的程度,也失去最佳口服补液的机会。
临床医生在治疗中要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秋季腹泻及其他病毒性肠炎,抗病毒药物对其几乎没有疗效。因此,临床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结果差别不大,而应把正确补液放在首位。
笔者在给秋季腹泻的患儿开药后(只开蒙脱石和肠道益生菌及口服补液盐,发热者加退热药物)都要给家长强调:患儿喂药困难时可以不喂,但口服补液盐不能不用、奶不能不吃,如果观察半天左右,感觉补液盐和奶喂起来都比较困难、尿明显减少时,一定不要拖延,应尽早点来医院正规补液治疗。
笔者每年都会见到几例这样的患者:其发病年龄、季节、临床表现与秋季腹泻难以区分,但行血常规、粪常规后却发现为明确的细菌性肠炎,也有细菌性痢疾早期表现与秋季腹泻完全相同的患者。所以,不要在这个季节一见到呕吐、腹泻稀水便就相当然的认为是“秋季腹泻”,因此,要重视必要的检验,尤其是最起码的血常规和粪常规。
小儿秋季腹泻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治疗无效,而且可导致细菌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同时还可继发肠道菌群失调、霉菌性肠炎等,影响营养吸收,并可使腹泻迁延不愈,危及生命。
勿盲目禁食:即使患儿腹泻严重,其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并未完全消失,对营养物质吸收仍可达正常情况的60%~90%。盲目禁食不利于营养补充,还使患儿营养状况恶化,影响肠黏膜修复,降低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并发感染,陷入“腹泻-营养不良-腹泻”的恶性循环。故小儿秋季腹泻应继续母乳或人工喂养,以免上述情况发生。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