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外邪犯胃(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节、进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情志不遂、素体虚弱、劳倦内伤、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以上因素均能导致脾胃损伤致虚,纳运升降功能失常,容易使外邪人侵,或者邪浊内生;诚如古人所曰“脾旺不受邪”,“脾虚百病由生”。
简单说,是正气先虚,邪气乃生。这也符合西医对萎缩性胃炎发展路径的阐述:
多种致病原因,导致胃粘膜屏障受损——黏膜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
因此,目前公认的治疗原则大体上都是“扶正、祛邪、养护”三步走。
1.扶正 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根本在于“正虚”。 临床上多用补脾益气的药物作为君药,例如人参、白术、茯苓、黄芪等; 2、祛邪 内邪或外邪侵袭胃粘膜,导致产生痰浊、湿热、瘀阻等病理现象,最终导致胃络瘀阻,发生萎缩和肠化、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 也就是说,萎缩性胃炎的根本在于“血瘀”。 一般多用活血化瘀、疏理气机、解毒化浊的药物,比如白花蛇草、香菜茶、半边莲、半枝莲、蒲公英、刺猬皮之属。 3、养护 类似于西医的“对症治疗”,即通过健脾理气、消食化积来维持脾胃运化腐熟功能的正常运转。
萎胃安汤方 组成: 炒白术12g,太子参15g,丹参18g,柴胡9g,赤白芍各9g,炙甘草6g,徐长卿18g,白花蛇舌草30g,炒黄芩9g。 方义分析: 太子参甘平,功似人参而力少薄,为清补之品,健脾而不燥; 白术甘温,既可燥湿运脾,又可培脾养胃; 参、术相配,脾运得健,中气得充,气行则血行。 丹参、赤白芍共为臣药,活血凉血,和营通络,脉络通畅,邪无所依; 柴胡、黄芩为佐药,一升一降,平调气机而助纳运。 白花蛇舌草、徐长卿为使药,止痛、清热、解毒、兼顾虚实夹杂、痰热互结。 甘草助参、术补脾益气,兼调和诸药。 纵观全方,符合上文所述的“扶正、祛邪、养护”的治疗原则。 加减: 脘胀,加炒枳壳、佛手、大腹皮等; 嘈杂易饥,加扁豆、麦冬; 阴虚口燥,加石斛、天冬、沙参; 纳谷不香,加焦三仙、鸡内金; 胃脘刺痛,加九香虫、丹参饮; 夜寐不安,加合欢皮、首乌藤; 胃酸缺乏,加五味子、乌梅、木瓜; 合并溃疡、糜烂,加白芨、凤凰衣; 合并胃粘膜脱垂,加升麻、生枳壳; 胆汁反流,加旋复花、代赭石; 反酸烧心,加乌贝散; 肠上皮化生,重用白花蛇舌草,加白英,半边莲; 不典型增生,加山甲片、三棱、文术、半枝莲等。
本方来源《内科常见病效验方药》,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