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附近一百元约 ,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包小妹24小时电话号码

紧扣糖尿病病机 辨病辨证结合诊治

2019/4/15 13:01:52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作者:喻嵘

    糖尿病肾脏疾病 (DKD)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引起终末期肾脏疾病 (ESRD) 的主要原因。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及进行性肾功能丧失。因其致死、致残率高,因而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提升DKD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


    DKD早期主要病理特征是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区细胞外基质的进行性积聚,后期为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它的发病机制复杂,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与非遗传因素,而非遗传因素主要有糖代谢紊乱、氧化应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性介质、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异常、足细胞的损伤及内质网应激反应等多种因素。DKD临床特征主要以糖尿病症状及肾病综合征为主,实验室检查可发现高糖、蛋白尿、高脂血症和高凝状态。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当归属于“消渴”范畴。消渴病日久容易出现虚劳、水肿、尿浊等症状,其病性为“本虚标实”。《临证指南医案》曰:“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由此可见消渴病病机以阴虚燥热为要,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现代中医学者多称DKD为“消渴病肾病”。其病因主要与素体禀赋亏虚、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太过等有关。对于DKD的治疗,目前尚无治愈方法,西医治疗主要以阻止或延缓肾病的进展为重点。即通过调节饮食、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以及使用药物治疗蛋白尿等延缓肾脏的进一步损害,但患者仍存在诸多临床症状、药物不良反应及不适感等需要进一步的治疗。近年来,中医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针对DKD的干预与调节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能够协同西医疗法降血糖、降压、降脂、降蛋白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临床症状,还可延缓其病变发生发展进程,但如何更好地客观对待中西医诊疗优劣势,切实有效地提高诊疗效果,需要临床医生加以进一步思考。


1 DKD中医学核心病机的再认识


    纵观中医学历代医家文献对消渴病并发症的认识,DKD其理、法、方、药俱备?!短绞セ莘健匪怠耙嬉阆拢”阄陡识鬃?,腰腿消瘦者,消肾也”。并认为其原因是“由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明确指出肾元亏虚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而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真阴精气理论中提出,气由精化,阴虚则无以化气,故病久缠绵不愈,则常致气阴两虚之证。笔者前期对全国23 139例及长沙地区1 718例糖尿病及并发症患者进行临床文献调研与回顾性研究亦明确,气阴两虚证发生率居各证型之首,气阴两虚为本虚病机的主要特征。对于消渴病而言,虚是病本,上已述及,而标实亦非一个“燥热”所能包涵。中医学的“瘀血”学说及其“因瘀致消”、“因消致瘀”的理论认识由来已久,如《血证论》云:“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明确将瘀血导致的消渴叫“血渴”,此为瘀血致消渴的较早论述?!抖烈剿姹省吩兀骸安【闷菩胁焕?,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延不去,必疏其络而病气可尽也”。因此,消渴日久,气虚无以帅血,而致气虚血瘀;或者阴虚内热,损津耗液,则血脉为之虚涩而成血瘀;痰饮水湿、膏脂积聚体内,致气机阻滞,气滞则血行无力,停蓄成瘀。同时,中医学对“毒”的认识源远流长,以内、外分类毒邪,将因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的未能及时排除的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瘀血、燥热、膏脂等均为内毒。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认为,消渴病及其并发症与内毒关系密切。炎症细胞因子、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损伤、高凝状态及血流动力学障碍这些DKD的病理表现,即为DKD中医“毒损肾络”病机认识中之痰饮、水湿、瘀血、燥热、膏脂,而这些内毒蓄积体内可致瘀阻肾络,形成瘀毒互结之病机,致使病程缠绵难愈。综上,笔者认为,本虚标实是为DKD的病性,气阴两虚、瘀毒互结是为DKD的基本病机。


2 DK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再思考


    笔者通过数年中西医结合诊疗防治DKD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2.1 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DKD为糖尿病的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临床常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高血脂、渐进性肾功能损害等。中医临床治疗DKD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所谓“辨病”,不仅是中医学对消渴病的明确诊断,亦是指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的确认。DKD的中医病机特点主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DKD不同的阶段,病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虚虽有脾肾之不同,进一步细分有气血阴阳的区别,但以肾虚为主,标实亦有痰、湿、瘀的不同,痰、湿、瘀血蕴结体内日久,化生“毒”邪,毒邪攻冲走窜,内损脏腑,使得DKD病情进一步加重。因而中医辨证论治更应紧扣DKD“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笔者课题组临证治疗DKD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紧扣气阴两虚、瘀毒互结的病证特点,以抓“主?。ㄖ饕』髦ぁ鞣ā鞣健蔽悸罚宰桃跻嫫?、活血解毒治法为主,以左归丸加减化裁的降糖益肾方开展临床治疗。此外,临证还当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是利用现代诊断技术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指标的方法。近年来,尽管学者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对DKD中医证候本质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湿与甘油三酯、尿酸,热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痰与腹围、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酸、尿素氮、肌酐呈显著正相关,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与体质量指数、腹围呈显著负相关,气虚与糖化血红蛋白,阳虚与肌酐、尿酸呈显著正相关等,但至今对DKD的中医辨证仍未有明确的“金指标”作为证候标准,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缺乏典型表现DKD早期的中医辨证论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因而诊疗DKD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动态、有机结合。

    2.2 注重辨“分期”而论治  

    DKD临床分期可分为早期(隐性或微量白蛋白期)、中期(持续显性蛋白尿期)、晚期(肾功能衰竭期)。中医治疗DKD,应抓住气阴两虚、血脉瘀阻的基本病机,临证分早期、临床期、肾功能衰竭期三期辨证论治,根据《糖尿病肾病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并结合笔者数年临床经验认为,早期可分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辨治;临床期(中期)分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辨治;晚期肾功能衰竭期分阴阳两虚证、肾阳衰微证、浊毒内蕴证辨治,审时度势、细辨标本虚实,DKD以脏腑虚损为本,痰饮、瘀血、水湿等“毒邪”为标。病情稳定期以扶正治本(益气养阴、健脾固肾、温阳化气等)为主,兼治其标;病情变化期以治标为主,可酌情选用清热渗湿利水、活血化瘀解毒,重视早期和全病程通络法的运用。

    2.3 注重辨“主症”而论治

    辨证论治的同时也应关注患者主症,遣方用药以消除主要症状为首要任务。蛋白尿是DKD的主要症状之一,是诊断DKD的金标准,是DKD进展最危险因素之一,也是确定肾小球毛细血管损害及反映全身血管内皮损害的重要标志。近期研究表明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尿形成的关键机制是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损伤,治疗从?;ぷ阆赴攀?,但是DKD发展到显性蛋白尿后很难逆转,那么在早期控制DKD蛋白尿出现则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延缓DKD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医学认为蛋白尿与脾肾亏虚,脾不升清,肾失固涩,精微物质从下而泄有关,治疗可重用黄芪益气固脱,或采用参芪地黄汤、六味地黄汤、水陆二仙丹类补肾固本,减少蛋白尿的产生,?;ど鲈唷Q鑫鞍啄蚍⑸⒄沟闹匾±砘?,DKD水肿、蛋白尿明显者,可酌情运用抵当汤活血化瘀或者僵蚕、地龙、蝉蜕等虫类药搜剔经络,活血通络法治疗。水肿为临床期DKD及肾功能衰竭期常见临床表现,病机与气血不利、聚而成水有关,可结合舌脉辨证论治,对于DKD脾虚伴有严重浮肿者可加茯苓、泽泻、薏苡仁、益母草类健脾除湿、活血利水。呕吐是DKD晚期(肾功能衰竭期)常见的症状,属浊毒犯胃、胃气上逆,小半夏汤为降逆止呕的有效方药,凡呕吐者均可以其加减对症治疗。贫血亦是DKD晚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病机为肝、脾、肾三脏亏虚,浊毒内蕴,气血生化不足,临证可酌加太子参、黄芪、丹参、当归等益气生血。近年来,虽然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诊治DKD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病因治疗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DKD的早中期患者仍以糖尿病为突出表现,许多基层诊所、医院没有相应的生化实验室,致使DKD的漏诊较多,待症状明显时已至DKD晚期,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因而如何更好应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开展DKD的早期诊疗工作,体现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既包括未病先防,也有既病防变的思想),仍需要进一步的实践与摸索。此外,目前研发新药中用于治疗DKD的中成药寥寥无几,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广大学者应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基础性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更加深入地发掘中医药以及中西医联合治疗DKD的优势,从而造福广大患者。